
2025年6月29日,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矾起非凡”实践团率先出征,奔赴矾山镇废弃矿山与矾矿遗址,开启以“矾人矾事,铸就非凡”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正式拉开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的序幕。
探访矾矿工人俱乐部——追溯矾矿岁月,在俱乐部里聆听“矾人”的光阴故事
“矾起非凡”实践团首站抵达矾矿工人俱乐部,以沉浸式体验探寻矾矿历史脉络。团队成员参观了俱乐部内陈列的老物件、历史照片,透过斑驳的奖状、泛黄的工作笔记,回溯当年矿工们的劳动热情与集体记忆。
探访矾矿工人俱乐部
在俱乐部放映厅,成员们观看了矾矿专题纪录片,从开采鼎盛期的机械轰鸣到资源枯竭后的沉寂,纪录片以影像形式还原了矾矿产业的兴衰轨迹。随后,70多岁的老矿工陈师傅受邀讲述亲身经历,他指着墙上的矿工合影感慨:“这里曾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每一块矿石都凝结着几代人的汗水。”学生们仔细聆听,在老工人朴实的叙述中,读懂了产业转型背后的人文情怀与时代变迁。
老矿工讲述矾矿故事
此次探访不仅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了矾矿文化的厚重底蕴,更引发了他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思考——如何让“矾人”的奋斗故事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密码,正成为团队后续调研的重要方向。
解码结晶池的“绿色重生”—从废弃遗址到文旅地标,结晶池改造中的“矾矿智慧”
继探访矾矿工人俱乐部后,实践团深入矾山镇结晶池遗址,聚焦废弃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在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结晶池旧址,成员们实地考察了池体结构、周边地貌,并与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展开研讨,围绕“以用定治”的改造理念形成系统性方案。
考察结晶池遗址
根据规划,结晶池改造将融合三大策略:生态修复优先:采用微生物治理技术净化池体水质,同步种植耐盐碱植被,恢复矿区生态基底;文化叙事植入:保留结晶池工业肌理,通过艺术装置还原制矾工艺,打造“可触摸”的工业遗产博物馆;产业闭环设计:引入“非遗手作+生态研学+民宿体验”业态,将遗址转化为集文化展示、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
解码结晶池的“绿色重生”
“我们希望让结晶池从‘工业废墟’变为‘活态课堂’。”团队负责人李同学介绍,改造方案既呼应了碳中和理念,也探索了“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产业反哺”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目前,实践团队已完成初步设计图纸,后续将联合城乡规划专业师生推进方案落地。
以实践铸魂,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从筹备阶段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对接,到实地调研中对“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探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团队教师表示,前期通过网络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夯实了调研基础,而实地考察则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真正结合——无论是矿山修复的技术路径,还是文旅开发的运营逻辑,都为课堂理论提供了鲜活注脚。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当学生们在结晶池边讨论生态修复方案,在老矿工家中记录口述历史时,“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化作了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实践团的同学们以矾矿为样本,在实践中领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用专业所长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撰稿:王文文 范晓玲
核稿:王鹏
编辑:赵云川
审稿:武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