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水质监测明渔路,科技赋能兴水乡 ——智慧渔业助力队深耕合肥渔区调研
来源: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07/08 浏览量:

这个夏天,一队身着蓝色队服的青年学子活跃在合肥的河畔塘边。7月1日至7月6日,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智慧渔业助力队的9名师生,带着专业设备走遍长丰县板桥河、肥东县梁园镇及梁园水库等地,开展为期五天的水环境专项调研活动,用科技之笔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生态画卷”。

网格采样 透视水生态

7月1日清晨,团队成员携带专业水质检测设备深入板桥河监测点,通过水质检测笔、便携式PH试纸等工具,对河道不同区段开展系统化采样检测。队员们手持水质检测笔,像把脉一样测量着河流的“健康指标”。“pH值7.8,溶解氧5.6mg/L……”队长周瑞京一边记录,一边解释:这些数据就像河流的体检报告。同时,团队成员深入梁园镇,在梁园镇金湾养殖场同步进行水质调研。

在梁园镇金湾养殖场,队员们创新采用“网格化采样法”,将鱼塘划分为多个检测单元。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水质数据,他们发现:投饵区氨氮含量明显偏高,需要优化投喂方案。这样的发现让养殖户连连点头。

团队成员进行水样采集(王成晨摄)

普新招 渔乐中见真知

7月2日,团队创新性地将科研监测与趣味赛事相结合,在梁园镇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直播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实时展示水质检测仪器的操作流程,穿插讲解水体pH值、溶解氧、酸碱度等关键指标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使专业的水环境知识通过赛事解说变得通俗易懂。在演示溶氧仪时巧妙比喻:“就像人在高原需要吸氧,鱼在低氧水里也会‘气喘吁吁’。直播间里,网友们在欢乐互动中记住pH值、溶解氧这些专业名词。养殖户老汪笑着说:“这些大学生把科学讲活了!”

团队成员进行直播助农(王成晨摄)

田野调查 倾听泥土的声音

7月3日至6日,实践团队深入梁园镇鱼塘开展渔业现状调研。在姚岗村他们遇到了两个特别的“调研对象”:村支书李书记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规划图说:“这些年水质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鱼苗成活率。”老渔民张大爷捧着一把塘泥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用上高科技了,我们那会儿全凭经验。”队员们创新调研方式:为年长者设计“口述历史”访谈,给年轻养殖户开发电子问卷,建立“一户一档”的生态档案。调研内容涵盖养殖技术、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既设置标准化选择题以便量化分析,又保留了开放式问题收集个性化反馈。

走访姚岗村民和渔民(汪一鸣 马湘宜摄)

三个转化 助力乡村振兴

在管湾水库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有了惊喜发现:一片试验区的“鱼菜共生”系统,将氨氮转化效率提升了40%。这个案例被迅速收入团队的“生态养殖案例库”。

指导老师邓礼瑞指出:“我们的调研未来要实现三个转化:水质数据转化为养殖方案;渔民心声转化为科研课题;生态问题转化为创新机遇。”

此次实践活动紧扣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团队通过水质检测、科技推广、深度调研,为区域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数据,进一步探索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为乡村振兴注入碳院智慧。

成员合影


    撰稿:温诗彤

    核稿:王鹏

    编辑:赵云川

    审稿:王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