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24日,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聚变未来,智筑碳中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耿传文带领下,奔赴合肥等地多家核聚变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为期10天的深度调研、岗位实习与科普宣传。团队9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实践一线结合起来,用青春视角解码“人造太阳”背后的中国方案。
走进“第一壁”,触摸最前沿
“聚变未来,智筑碳中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首站抵达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沉浸式揭开“人造太阳”的面纱。团队成员参观了EAST控制大厅、第一壁涂层制备车间和低温超导测试平台,近距离观摩“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核心部件的制造工艺。
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幅长达20米的弧形主题展板首先映入眼帘。指导老师耿传文以这幅“聚变时间轴”为索引,带领团队成员展开了一场跨越70余年的“环球时空之旅”。耿老师用激光笔点亮展板上的第一帧黑白照片说道:“故事要从1951年苏联的‘托卡马克之父’——库尔恰托夫提出的磁约束原理说起。”讲解尾声,耿老师在大厅中央的EAST模型前按下按钮,装置瞬间亮起蓝色等离子体光束,与头顶的“全球聚变网络”灯光秀交相辉映。团队成员仰头凝视,仿佛看见从合肥科学岛出发的一束光,正与法国、美国、日本的光束汇聚成人类共同的太阳。那一刻,“全球协作、中国担当”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眼前跳动的蓝色火焰,也是青春即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从大厅朝里走,穿过一道40吨重的铅屏蔽门,再套上白色低温头盔,我们仿佛瞬间被“吸入”另一个世界——低温超导测试平台。步入这片银装素裹的“极寒国度”,视野豁然开朗。平台核心区域,数台结构精密的低温恒温器如同现代科技的圣殿静静矗立。其中包裹着的,正是处于绝对零度附近(接近零下273摄氏度)进行极限测试的超导磁体或新型材料样品。环顾四周,密集排列的管线闪烁着金属光泽,复杂的监测仪表盘上,数据流如星河般无声流淌,实时捕捉着超导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每一丝微妙变化。这里的“寒冷”超乎想象,是地球自然极地温度的千百倍之遥;这里的磁场强度惊人,可达地球磁场的数万倍。正是在此般极端环境下,超导材料方能展现出其颠覆性的零电阻与完全抗磁性。
在这个由极致低温、超强磁场与人类顶尖智慧交织构成的特殊空间里,研究团队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严谨而富有开创性的测试工作。他们每一次对超导材料性能的极限探索与成功验证,都不仅仅是实验记录本上的一串数字,更是向着未来能源、交通与信息技术等领域颠覆性变革迈出的坚实一步。这扇厚重的铅门之后,深藏着国家在超导科技领域攀登世界前沿的雄心与足迹,静待着属于未来的奇迹在此孕育、诞生。
调研“小切口”,献策大市场
围绕“公众对核聚变安全认知度”,团队在社区、商圈、园区发放问卷612份,深度访谈27名行业专家与一线工程师。结果显示:超70%受访者对核聚变的安全性持积极态度,但对商业化时间预期普遍偏乐观。团队据此撰写《核聚变公众认知与市场接受度调研报告》,被企业研究院采纳并反馈至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聚变未来,智筑碳中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产业一线,以专业回应国之所需,不仅为核聚变产业注入了青春智慧,也在团队成员心中点亮了“科技报国”的聚变之光。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调研成果转化,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撰稿:赵子怡
核稿:王鹏
编辑:赵云川
审稿:王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