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科学岛,探索碳捕集与绿色合成新技术
来源: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08/29 浏览量:

8月15日至8月20日,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智创未来”科学岛探索实践团的6位师生,怀着对碳捕集与绿色合成前沿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科研报国的热忱,共同走进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学岛),深入调研碳捕集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催化反应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减排技术的融合路径。团队通过实地参访、专题研讨与技术交流,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科技之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用智慧与行动描绘出一幅“绿色科技、创新未来”的发展新画卷。

走进科研一线 学习低碳新

8月19日,团队诸位成员跟随指导老师汪大海和孙成伟的脚步,携带着满腔的热忱前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团队重点参观了科学岛高水平实验室,系统学习了碳捕集装置、催化反应系统及电解水制氢等前沿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现状。孙成伟老师结合团队项目方向,现场讲解了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核心机理与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实验演示,生动展示了绿色氢能制备的关键流程与技术难点。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提问,与科研人员围绕系统优化、能效提升等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此次参访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在碳中和领域的专业视野,还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与思路启发。孙老师细致地讲解和现场演示,为团队后续技术方案的优化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信心与动力。

参观实验演示(摄影:方炜杰)

聚焦前沿问题 共话创新方案

团队成员与科学岛的科研人员围绕高效催化剂开发、AI优化碳捕集系统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团队成员刘雨欣与徐少卿代表团队,系统汇报了当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技术路线,并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向与会专家请教。

孙成伟老师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基于多年科研积累与工程实践经验,对项目进行了细致点评和深入剖析,帮助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当前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专家们的讲解,团队成员不仅对复杂反应机理、系统能效优化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技术路径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方面获得了新的灵感与方向。

孙成伟老师还从产业化应用的角度,指出了项目当前尚未关注却至关重要的若干问题,包括项目原理的持续性等问题,为团队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为项目的持续推进和未来产品落地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项目讲解(摄影:韦志平)

探秘“人造太阳” 感受能源未来

在科学岛参访期间,团队成员深入参观了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尖端科技学习之旅。通过科研人员的细致讲解,团队系统了解了磁约束核聚变的基本原理、装置运行的关键技术以及能量产生与转化的过程,深刻认识到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清洁能源核心的巨大潜力。

同时,团队也认真聆听了关于“人造太阳”研发历程与最新进展的介绍,从实验装置的建设、屡次突破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纪录,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合作贡献,全面感受到我国在聚变能源领域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巨大跨越。此次参观不仅拓展了团队成员在能源前沿领域的知识视野,其高精尖的系统工程思路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也为团队当前开展的碳捕集与绿色合成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发。

参观EAST(摄影:方炜杰)

此次“智创催化”碳捕集与绿色合成技术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紧扣“人工智能与绿色科技”融合创新主线,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三个深入”——深入前沿调研、深入技术交流、深入产研融合,系统探索了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可行路径。未来,团队将持续依托校所合作机制,深化“智能优化+碳捕集利用”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参与“碳寻计划”、推进技术方案竞赛转化、开展低碳科普行动等举措,为绿色技术应用与“双碳”目标实现持续注入青春智慧,书写新时代“科技赋能、绿色未来”的创新答卷。

 

    撰稿:刘雨欣 徐少卿

    核稿:王鹏

    编辑:汪大海

    审稿:王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