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晚,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念艰楼三楼报告厅,举办“核能与大国重器”主题报告会。学院副院长古晓锋教授主讲,近两百师生现场聆听这场学术盛宴。
报告开篇,古晓锋以今年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中展示的数款“四位一体”新型战略核武器为契机,揭示了战略重器是中国维护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石所在,并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为切入,通俗解读了核能的本质:核裂变为重核受中子轰击释能,是当前商用核电原理;核聚变是轻核高温高压下聚合释能,因原料足、污染小被称“未来能源终极方案”。
在“核能与大国重器”环节,他回顾国际上和中国首座核反应堆和首座核电站等关键节点,强调核能在国防与能源战略中的双重价值——核动力航母、“华龙一号”均是大国实力的象征。他还解析核武器原理与威慑意义,倡导和平用核理念。
谈及前景,古晓锋介绍我国“东方超环”核聚变装置突破、第四代核电技术安全性与经济性提升,指出核能已用于发电、医学探伤等民生领域,未来将成为“双碳”战略目标的核心支撑。他梳理了核武器的发展脉络:原子弹靠核裂变释能,氢弹以裂变引发聚变,可达百万吨级TNT当量,并感慨“从‘两弹一星’到‘人造太阳’,核能是国家安全基石与清洁能源的方向”。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核废料处理、核聚变商业化等问题提问,氛围热烈。学生表示,报告厘清核概念、激发科研兴趣,为大一新生埋下科研报国种子。
撰稿:尹晋辉
核稿:古晓锋
编辑:赵云川
审稿:王会社